文化生活

员工天地 文苑拾萃

张弘报告文学——《他们,正续写磨坝“新传说”》-博奥官方网站

发布日期:2020-12-22 08:20 来源: 作者:张弘 浏览次数:次

题记:

出发之前,我对汉阴县到磨坝村的山路没有概念,也想像不到“交通不便”能到什么程度。

当我随车盘旋在弯弯绕绕的山路中,真正踏在梯田间的小路上,才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扶贫干部的 “艰苦扶贫路”;当我穿梭过一个个村庄,看到一处处产业基地,才对“脱贫攻坚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我穿过层层叠叠的山峦,望着像星星一样“洒落”在大山褶皱里的村舍,才明白“帮扶”对于他们是什么样的希望……


(一)

“看这个,是杜鹃花,每年春季盛开,花期长,花开时漫山遍野都像红色的海洋!只有咱磨坝村的山上才有。”

“那是香菇大棚,咱村也建好了。今年就能收获第一批香菇了!”

“这座桥是今年8月才建成通车的,以前我们入户是要从葫芦头鱼塘那边绕一大圈……”

“带你先到村里转一圈,咱村里每块田地,每一家都像是一幅风景画!村部前是迷人的乾坤湾,腊溪河常年水流不断,到三组那又围着葫芦头绕了一个湾,形成了天然鱼塘,鱼塘旁竹子林和树木的倒影在夕阳下美得像画一样……”

入村的路上,驻村干部杨新正、张东栋和杨新正的妻子赵杏丽一路给我介绍安康汉阴的建筑、山水、花草、树木,介绍磨坝村里的概况。在他们口中,“咱磨坝”成了高频词汇,驻村以来,他们已经从心底里融入到了扶贫工作中,成了磨坝村的“村民”。

“磨坝村里的‘新民风’建设做得很好!”扶贫干部张东栋自豪地介绍说,“就在前一阵,咱公司包联的贫困户杨兴福还获得了村委颁发“卫生模范户”博奥官方网站的荣誉证书!”

磨坝村位于汉阴、紫阳、镇巴三县交界处,地处汉阴县最南端,偏远、交通不便,以前积攒了一些“大操大办乱随礼”“赌博”“等靠要闹”等不良风气,目前在“新民风”建设的带动下,村民精神面貌、村容村貌整体取得了很大改观。“村里每季度组织一次‘新民风’建设模范户评比活动,对做得好的农户进行表彰、宣传;每半年镇、县还会联合组织新民风文艺汇演,弘扬正能量,充实村民文化娱乐生活。杨新正和张东栋参加了新民风表彰大会后,心生感慨:“扶志,是彻底解决贫困的根本。”每个贫困户都有向往美好生活的梦想,只要改变陋习,树起大家的志气,变被动脱贫为主动地想方设法脱贫,脱贫攻坚战定能大获全胜!

淳朴、乐观、干劲十足的种植大户李井民是安徽人,他扎根在磨坝村,这两年经租赁、开荒整合了三大块85亩连片田地,分别种有玉米、水稻、高粱、西瓜、蔬菜、草药等农作物,还修了进田道路。作为农民,他见不得田地荒芜,只要条件允许,就开垦荒地耕种。他以自身勤劳带动起周边7户村民种植草药等经济作物,收入不错!接下来,他计划再建设一座养猪场,用自家的秸秆做饲料养猪、养鱼,猪粪和塘泥当作有机肥浇灌田地,搞循环农业,鱼塘还可以防洪防涝、灌溉田地。张东栋说,李井民的致富经他见人就讲,他从心底里为李井民点赞,为有思想的致富带头人喝彩!

2019年5月,杨新正和张东栋带着蒲洁能化公司党政工的嘱托,来到汉阴县磨坝村,开展企业挂点扶贫工作。驻村以来,他们见证了很多“从无到有”的变化:铁索吊桥变成了通车水泥桥、砂石路变成了水泥路、新建了温室大棚、荒山野地建成了标准化茶园、危房户都搬进了漂亮的安置小区、公司助资兴建的农产品加工厂顺利运营……每一个变化都播下了一颗致富的种子;他们也亲身参与完成了很多“精准扶贫政策”的落地: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创业就业、异地搬迁、危房改造、教育扶贫等,公司注资30万元成立的白果树蔬菜合作社,在集团公司的统一运作下,加入了合作联社,仅2019年就取得分红8.8万元。每项扶贫政策、帮扶项目的落地,都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他们还听说和经历了很多带有传奇色彩的磨坝故事,曾获金奖的百年茶树、武状元的跑马道,满山迷人的红杜鹃、野生的猕猴桃,村里石片做瓦的老房子、村民一年一度的杀年猪,每一个故事都在演绎着磨坝人民脱贫致富、磨转乾坤的新传说。

三个多小时的入村路程,在几位“新村民”的介绍下,我脑海里已经浮现出“新磨坝”的概貌。


(二)

到了驻地,我跟着杨新正的妻子赵杏丽走进了他们的“家”。

“适逢雨季,我们又住在一楼,房子有些潮。你先进来,开窗通风一会就好了。”推开房门的那一刻,一股霉味迎面扑来。

“每次外出,都会大包小包带吃的回来,就是为了让他从村上回来能吃一口热乎的关中饭。但是冰箱空间有限,不易储存的东西不能带,要不容易坏。”赵杏丽一边整理带回来的食物一边说。

我仔细打量这个小套间。外间用作“厨房”,主要家具是由高低不同的三张小桌子和一个简易柜子组成,它们分别充当起“案板”“灶台”“橱柜”,外带一个小冰箱,小小的房间被安排地很紧凑。地上还整齐地摆放了一些蔬菜、食物,地方虽小,却被打理得井井有条。

里间是简单的卧室,大部分面积被床占据,一张桌子一个衣柜是上个“屋主”留下来的。去年冬天,公司领导入村调研时让他们添置了一个电暖桌,不仅能天冷取暖,还充当电磁炉的功能,蒸馒头、烙煎饼,它成了赵杏丽做饭的“好帮手”。

停好车回到宿舍的杨新正,第一件事就是晾晒被褥。“前些阵子断断续续下雨,难得今天遇上好天气,得赶紧把被子晒一晒!不然没法入睡。”他们匆忙把被子、枕头等需要晾晒的物品拿出来,晾在阳光下。我伸手摸了摸被子,手掌感觉到了明显的潮气。趁着好天气,他们还把案板、鞋子统统搬了出来晾晒。

张东栋的宿舍连着水房,更潮湿一点,“居然有一次,我的一只鞋里长出了一朵蘑菇!”他到现在都觉得不可思议。

最让他们头疼的是生活用水。当地用水取的是山上蓄水池里的水,一遇到下雨天气,水易浑浊,生活用水也跟着变了色。当地居民都有储水的习惯,但他们宿舍储水不方便,一遇到大雨,洗漱都成了问题。“有时候实在抗不过去,就心一横用这浑浊的水洗脸、洗澡,但是刷牙实在下不去口。”张东栋苦笑着说,实在没水的时候,就先接一桶,等它沉淀再用。

长期驻村居住,他们因为环境不适应多多少少落下一点风湿、腿疼的小毛病。

去年刚到村里,杨新正就把腰扭伤了,走路很吃力,但他还要坚持入村工作,刚退休的妻子也正是因为这点,跟着他们一起来到了扶贫点,帮忙打理生活、叮嘱他按时吃药,加快恢复身体。

杨新正夫妻俩的相处模式很让我羡慕,没有太多的话语,但是眼神里都流露出“默契”二字。

“附近吃饭的地方不多,很多也吃不习惯,她来还能帮我们做做饭,平时我们忙工作她就在宿舍看看书,到周边散散步。有时候还去附近的村户里买点新鲜蔬菜,也是一种‘消费扶贫’!有时候入户我还带上她,在和村民沟通上,她有时做得比我还好。”杨新正指着床头边的一摞书简单介绍说。“她还烙得一手好煎饼,咱们一会先去村里,晚上回来让她给咱烙煎饼吃!”谈到妻子的厨艺,他丝毫不掩饰自豪。

在村里的几天,赵杏丽用数量不多、种类不全的食材,每顿饭都给我们做得不重样,小房间里没有油烟机,一炒菜就满屋油烟,看着她在烟雾缭绕里忙忙碌碌,我竟然插不上手。

临走前一天,我们桌上多了一道稀罕菜:羊肚菌炖老母鸡。张东栋说是村民家刚炖的,给我们端了一碗添个菜。“有时候,左邻右舍做了好吃的,也会给我们盛一些尝尝,这里民风很淳朴,村民很热情。”

一次从村里回来,赵杏丽在外屋炒菜,杨新正在里屋烙煎饼,“马上就好,叫东栋来吃饭。”一天的忙碌之后,二人相互配合完成晚饭,这也是工作之余的一丝乐趣。小套间虽然潮湿、阴冷,却因为赵杏丽的到来,成了扶贫宿舍里的温暖“小私厨”。


(三)

从汉阴县到汉阳镇,从磨坝村到各个联系户,穿梭在曲曲折折的盘山公路上,我好奇地发现:杨新正竟然不需要导航!

当我说出自己的疑问,他笑着反问我:“汉阴县到磨坝村,假设我一个月至少跑两趟,你算算我来回跑了多少次。”

现在说起来容易,但是他却掩盖了最开始的艰辛。

“导航信号不好、沿途基本没有路标,刚来的2个月,只有10多天晴朗天气,再加上到处修路,我们根本分不清方向,弄不清周边。有时候走着走着路就断了,所以我们每到一个路口,就先把周围的标志性建筑、物品拍照,发给村支书、队长,让他们帮忙判断该从那边走,或者打着电话一路‘人工’导航。”赵杏丽回忆说。

但“人工”导航也有信息传递不清楚的时候,刚进驻村点的第4天,他们陪同黄龙县中华蜂养殖基地技术人员前往磨坝村进行实地调研,查看养殖适宜情况。一边走、一边问路,在咨询多人后仍走错3次,好不容易再剩10公里路时,却因前路塌方无法通行而折返。还有一次到县上开会,走了1个多小时又将车开回了磨坝,自此之后,杨新正下定决心一定要熟悉进村的各条道路,尤其是岔路口要拍照标记,避免再发生类似事情,影响工作效率!在有重要的调研之前,他都要前一天先把路勘察一遍,防止第二天因为交通影响工作。

这一年多的扶贫路,他们遇上不少走到一半发现正在修路或者路被水冲坏等情况,实在绕不过去的,就得下车再找几个帮手一起推车。想想当时的狼狈样,能走上现在修好的硬化水泥路,他们自己都觉得幸福感“爆棚”。

要说这路上最惊险的一段,莫过于一座横跨汉江的吊桥,这座桥长一千米左右,距离江面高差近40米,全部用十公分左右的枕木铺就,每次只能单向通行一辆车。虽然两侧有护网,但通过时它的摇晃感还是让人胆战心惊。

今年年初疫情爆发后,为及时返村做好疫情防控宣传,按照防疫要求沿途不能住宿停留,杨新正与妻子把车后备箱、后座全部塞满食物,一口气从渭南开到驻村点,开了近十一个小时,后面缓了好几天。赵杏丽笑着说,当时因为他们执意要回村,家里小区物业的管理人员告诉他们:“你们如果要出去,暂时就回不来了。”他们还是坚定地踏上了回村的路,靠着自备的“口粮”呆了二十多天没有出村。

“私车公用”的杨新正,还经历了多次爆胎的状况。环山路上垫路基用的都是片状石头、硬化路的都是坚硬边缘,全是轮胎的致命“剪刀手”,稍不注意,就会割破、刺破轮胎。一次入户回来,在一个u形路口转弯避车时,外侧轮胎滑入路沿外,瞬间就爆了。“我至少已经换过5次轮胎。不过幸好后边慢慢熟练了,哪段需要慢行,哪块需要靠边,心里都有数了。”

除此之外,他们还积累了一定的问路“人脉”。“阿姨,您房子前边那条路现在修好了没有,车能过去不?”在出发前,张东栋就提前打电话问好路况。哪里能走、哪里不能走,虽然没有导航提醒,他们也了然于胸,已然成了这崇山峻岭里的“活地图”。


(四)

作为驻村扶贫干部,杨新正和张东栋深知只靠一腔热血是不够的,“还要认真思考‘你来干啥?’‘你能带来啥?’‘你能留下啥?’。”

“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田玉民到村里调研时,就提出,我们要在资金、技术、信息、就业、志智‘双扶’等方面,为磨坝村提供全面帮助,彰显出蒲洁能化的责任和担当!”杨新正说,他们的肩上有使命、有责任。

入户宣讲政策,帮助符合政策条件的家庭享受扶贫政策;保证集团、公司每一项产业扶贫、消费扶贫、就业扶贫工作落地生根,帮助村民出谋划策解决生活困难,给他们树立追求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生活信心;帮助村民们打开致富思路,留下集体造血产业,引领青壮年回乡发展。只有这样,他们才觉得自己扶贫是干了实事的。

2019年辣椒成熟的时候,村里收了两袋小尖椒,因为辣椒量少、加之交通不便,缺少专门销售途径,杨新正考虑后及时和公司沟通,准备将辣椒销往蒲洁能化公司职工餐厅。但当他看到辣椒产品时,却犹豫了,因为辣椒在储存过程中保存不当,如果不经仔细挑选,很难作为职工餐厅食材。“多好的东西,就这么浪费了!”杨新正痛心地说。自此,对磨坝村进行农作物种植、储存专业技术培训的想法便在他心里生了根。

磨坝村的气候、土壤、水利条件都适合种植什么?育秧、种植、日常管理、采摘、销售应该注意什么?调研过程中他们学习了解养蜂知识,为村民养蜂提供借鉴经验;实地查看辣椒苗养殖基地,学习辣椒种植、运输技术,为辣椒种植、储存提供博奥官方网站的技术支持;学习菜籽油的榨油工艺,想要提高出油率应该怎么做?经过不断的学习,如今杨新正和张东栋谈起这些专业技术,已经头头是道。

此次回村,刚到汉阴县时,他们未做休整,就赶赴七叶莲农业商讨消费扶贫和村里农副产品收购事宜。

“眼看就到中秋节了,消费扶贫‘套餐’得赶紧商量一下带回公司讨论确定;村里的农产品也到了收获季,村里能卖什么、联社对产品的要求有哪些都需要沟通。这两个事得赶紧定下来!”这“一买一卖”,让他们成了合作联社和磨坝村的“牵线人”。

磨坝村现阶段主要农产品是菌类,杨新正从七叶莲农业总经理张耀辉处得知,去年从村里收购的羊肚菌“卖相”不佳,“好东西没做好防潮工作,大大降低了产品价值。”

到了驻村点的第一件事,他便是找到村支书曹振波,跟他讨论今年农产品销售问题。“我建议咱们再把全村能卖的产品全部先梳理一遍,能卖什么、产量多少,下一步再针对不同产品采取不同的储存办法,要保持咱们产品的好口碑!” 杨新正认为,消费扶贫是村里产品走出大山、走向消费者,打开市场、拓展销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消费扶贫能帮助村民“站起来”,但要真正长远地“走下去”,还是要靠产品质量赢得消费者的心。他们要做的,就是帮助村里的农副产品“开单”靠“政策”,“回购”靠“口碑”。

杨新正介绍说:“蒲洁能化公司驻村以来,累计消费扶贫金额268万余元,购回的各类农产品得到了职工的广泛认可。还有员工主动联系合作联社,想再购买一点,这就是品质的力量!”

今年,在公司计划开展的“智志双扶”活动中,杨新正特意向策划公司提出,想在活动计划里加入一些茶苗培育、菌类储存等专业技术培训。“请专业的技术员来培训,能让村里农产品更加快速走上‘商品化’道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只有真正靠这片土地创造出美好生活,才能保证村民脱贫不“返贫”,走好“乡村振兴”第一步。


(五)

除了例行工作外,扶贫干部张东栋还帮助包联户们解决了不少家庭困难,贫困户家无小事”是他的扶贫信条。

贫困户张守本老人的家在一个山坳里,回家有一段山间小路,不能通车,来回步行需要40分钟左右,出行还要经过一条小溪,遇上暴雨涨水,更是出行不便。90岁的她,眼睛就是因为年龄大、出行不便、没有得到及时医治而造成失明,为减轻家庭负担,她和子女希望能够办理残疾证,领取残疾补贴,但办残疾证又需要老人到县城办理双目失明的医学鉴定手续,事情一度陷入两难境地。老人的儿媳联系到张东栋说明情况后,张东栋当即决定帮忙联系。

经过几天的奔走联络,他终于邀请到伤残鉴定工作团队上门服务。但机器设备沉重不能到户,老人的儿子年龄已大,孙子又不在身边,张东栋便背着奶奶一路趟过小河、爬上山坡走到大路边,帮助老人完成了双目失明的医学鉴定手续,之后又携带相关材料前往县残联办理残疾证,完成相关的补贴手续办理,终于完成了让一家人烦心已久的一件“大事”。

贫困户郭金龙的妻子陈艳,去年开始一干重体力活就头晕目眩,去医院检查多次都没查出病因,只能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贫困户曹振情,家中老人常年卧病在床,丈夫患慢性病,三个女儿都在上学,而且大女儿朱采采去年刚考上大学,家中缺少劳动力;贫困户郭金康,母亲84岁患慢性病独自一人在家,儿子在县城上学,要照顾老人又要挣钱供孩子读书,他不能走远,只能在周边村落做些临时工。这些农户都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在家务农,再打一些零工补贴家用。张东栋把他们的情况都记在小本本里,村中但凡有务工等事情,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们!

为帮助村中弱劳动力增加收入,张东栋多次组织大家到村集体茶园、辣椒园、香菇大棚务工,先后帮助26人增收43000余元;积极号召包联户扩大种养殖规模,两年间共帮助7户申请产业奖补16500元;疫情过后,为避免贫困户收入受到影响,他每天收集相关招聘及出行信息发送给大家,共帮助9人顺利工作,帮助4人申请了交通补贴。

此外,在张东栋的积极帮助下,贫困户欧辉才原先破旧不堪的住房已经拆除,并按照“易地搬迁”政策,住进了汉阳镇扶贫安置小区;他还入户帮助独居老人杨兴福检查电线线路、电表,缴纳电费,帮助老人修缮老屋排水沟;去年冬天,贫困户欧东家中供电线路因大雪压垮电线杆,导致家中断电,他得知后立即联络供电所,克服重重困难,紧急抢修、重新选址架设、及时恢复了用电。

驻村期间,为了帮乡亲们出售自己家产量不多的农产品,张东栋利用自己的朋友圈,当起了磨坝村农产品带货“小能手”。他专门制作了羊肚菌、大米、菜籽油、土豆片、野山菌等宣传图片,在朋友圈广泛宣传农产品,先后帮助张阿姨卖了220元的自产八角、帮助陈叔卖了800元的野山菌、帮助柯队长卖了300元的土豆和80元的豆角,还帮助村集体卖了3800元的羊肚菌、1000元的辣椒等。虽然金额不多,但他却感受到了满满的成就感。

谈起农产品的外包装,他介绍说考虑到农产品要作为商品外销,没有个漂亮的包装可不行,但又为了节约成本,于是就自己动手设计,光一款大米的包装自己就不记得设计了多少版。“咱们公司消费扶贫采购的大米外包装就是我当时设计的,不知道你们发现没,其实还有不太完美的地方,还需要再完善。”

在带着我拍水稻、拍茶园、拍梯田景观、拍磨坝村新风貌的时候,他耐心地告诉我,“你从这个角度拍,这边刚好能拍到青山、村舍和水稻。”“拍全貌要站在那个梁上,站在那整个村部、梯田一览无余。”“咱们再去那边拍一张,那个角度也不错。”感觉他把磨坝村的每一个角落都装进了脑袋里,眼里心里都是它。

到每户村民家门口,都有人热情地让他进屋喝水歇歇脚,他们会聊一聊收成、问一问孩子近况、看一看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张东栋说:“跑得多了,现在村里几乎所有人都认识我们。”

在走访贫困户杨兴福时,老人急切地问他,“你们没走呢?我还以为已经回去咯,我还给你们留着红丝菌呢!”

“没走呢,我们没走,前一阵是参与全国普查工作,没顾上过来。”张东栋赶忙回答。

“那你们走之前一定要跟我说,把这些红丝菌给你们带回家尝尝。我这个菌子颜色、质量都是一等一的好!”老人拉着他的手说。

张东栋悄悄跟我说:“杨叔独爱红丝菌,他只采这种菌子,晾晒的时候红彤彤一片,好看的很,他可宝贝着呢。他是个实诚人,老想着用他最爱的红丝菌感谢我们,已经跟他说了不用,但他还是挂在心上。老人今年采摘的多,我们也准备‘消费扶贫’一些。”

临走前,张东栋搬了梯子过来,查看了一下电表余额,“还够用两个月。”他对杨兴福说,“杨叔,那我过两天再来看你。”

返回的路上,张东栋给我讲了他和杨兴福之间的故事。去年10月19日凌晨4点,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把他从梦中叫醒,是杨兴福老人打来的电话,老人说他老毛病犯了,之前一直扛着没当回事,这会疼的直冒汗,儿女们都不在身边,问能不能帮忙带他去医院。听到这个情况,张东栋一边安抚老人不要着急,先准备好住院材料和换洗衣物在家等一会,一边联系村里平时跑顺风车的曹大哥,没顾上洗漱,穿上衣服就往出走。结果一出门,他傻眼了,乌黑的夜还浓雾弥漫,能见度不足20米,但想着给老人治病要紧,他跟曹大哥在大雾中慢慢前行,先去老人家里检查了要带的东西,然后搀着老人走过一段山路,坐上车就奔向110公里外的县中医院。路上又帮忙联系了老人在县城打工的儿媳妇,叮嘱她先到医院等着。一路小心翼翼的他们终于赶9点安全到达医院,等办理完所有手续,老人顺利进入手术室,已是下午两点。

“村里老人的孩子们大多不在身边,我们离得近,紧急情况下,我们肯定是尽全力帮忙。”张东栋说。自此,杨叔对他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总想着回报他。在和张东栋交谈的过程中,我也常常被他对村民的真诚、热心所感染。

(六)

磨坝村是距离汉阴县城最远的一个村落,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农业技术底子差是村子发展进程中的巨大阻碍。多年来,村民都奉行着自给自足的的经济模式,村民对农作物的“商品意识”比较薄弱,自己坚信自家地里产的是好东西,但是在制作工艺、产品储存方面缺少专业引导,导致大多数产品在质量检测中达不到收购要求。蒲洁能化公司驻村帮扶后,重点致力于产业帮扶、消费扶贫、教育扶贫等,截止2020年9月,累计投入354万余元,帮助磨坝村修筑起农产品通往市场的“商品桥梁”。

“就像大米加工,村子里原有的大米去皮机械体积太小、效率太低,有电动的机器要脱两三次才能把皮去干净,费时费力,产品还多为糙米,质量不高,达不到市场需求。有的人还要到三十多公里以外去碾稻谷。” 杨新正介绍说。去年一驻村,他们就和村干部一同前往汉中市镇巴县碾子镇实地考察了两处大米及油菜加工厂,详细咨询了设备、厂房建设情况,了解经营模式、收入情况,提出了可研报告,经驻村“四支队伍”及村民代表商议、公司领导班子会议研究一致同意后,决定出资购置大米加工设备,并整合村集体原有烘干设备、冷库设备,建成了磨坝村农产品加工厂。并邀请专业人员进行产品加工流程、冷库储存技术等方面指导。

今年疫情刚过,杨新正就开始考虑农产品加工厂下一步的经营模式。经过和村两委及公司党委沟通,他提出希望在加工和贸易上给村里做个示范和引导,在公司党委一致同意并大力支持下,目前加工厂已经完成了20000斤大米的加工贸易,为村集体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也为加工厂下一步的经营运行做了良好示范。

“大米、香菇、各类菌子,都能在厂房内完成商品加工,村民们再也不用跑几十公里到其它地方去碾稻谷了!后续村里将计划完善运营模式,把厂房承包给个人,再拿承包款给贫困户分红,这是很好的带贫益贫模式。”杨新正兴奋地介绍说。

“农产品加工厂不仅给我们带来了经济效益,还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社会效益。”村支部副书记曹德林说:“大米加工厂打出来的大米比我们农户加工的大米干净,还节省时间,为周边4个村加工大米提供了便利,产品分级更是有利于我们的产品按不同级别出售。”

挂点扶贫之后,蒲洁能化公司注资在磨坝村成立了蔬菜合作社,2019年为村上带来了第一笔分红!有了蔬菜合作社,磨坝村计划着下一步把蔬菜种植技术带回村里,有合作社的销售渠道,只要能种出好菜就不愁卖,蔬菜合作社将迅速成长为磨坝村的 “稳收入”“铁饭碗”。

2012年,磨坝村开始了移民搬迁,老百姓都住上了新房子,村委会的办公用房还是一间不到80平米的水泥砖房,天上下大雨、屋里漏小雨,当时村里缺少集体收入来源,一时改变不了现状。2013年陕煤集团开始挂点扶贫后,得知这个现状,第一时间出资50万建设了现在村委会的两层办公楼和文化广场。

“陕煤集团一开始就为我们解决了基本的办公问题,磨坝村多年来的改观,也离不开挂点企业的帮扶,有了大型国有企业支撑,我们干什么都胆子大了,感觉有后盾、底气足。”磨坝村支部书记曹振波感激地说。“蒲洁能化公司带给我们的不仅是资金上的扶持,还有开拓市场的思路和产品源源不断的销路,产业项目的建设、经营模式的改进,使我们思路开阔了。销售能拉动一切,如果产品卖不出去,我们的钱永远是死的,也盘不活经济,增加不了收入。”

在村委会的楼下,拿到重庆邮电大学录取通知书的唐明星,刚刚接受了公司的助学金,他激动地给张东栋发来了微信,“我以后也要向你们一样,给国家干事,为人民服务!”

张东栋介绍说,驻村以来蒲洁能化已累计资助了13名大学生,帮助1名学生完成了陕建机股份电焊工“订单式”就业,招聘1名符合条件的大学生到公司就业。“有一次村小学放学时,我看到有个小学生背着一个缝补了多次的书包,内心一阵触动。这个情况汇报给公司后,董事长立即带队到村里调研慰问,为村小学、爱心超市捐赠了价值3万余元的读物、文具、器材、生活用品等物资。孩子们都背上了新书包、领到了新书本和益智玩具。”

“2019年,磨坝村共计脱贫80户,214人,完成了村出列的目标,还剩余10户18人未脱贫,都是没有收入来源、缺少劳动能力的村民,我们将会通过政策兜底全部实现脱贫,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 村支书曹振波的语气里透着坚定。

入村期间,正赶上磨坝村的秋收季。走访贫困户欧术平时,他告诉我,今年他养了三头猪、一箱蜂,种了四亩稻谷、六亩玉米和一些土豆,产业奖补就获得了5000元。他还带着我们看了打包起来的玉米、晾干装袋的菌子。他说等剩余的玉米晒好了储存起来,接下来他准备修整一下菜地,给明年开春种菜做好准备,再接着就要开始打稻谷,这之后,再干干其他零散农活,就能等着杀猪熏肉过新年了。他已经详细计划好了后面的生活,满脸都是幸福、满足。

有倾心倾力的帮扶队伍,有不遗余力的企业后盾,有国家精准扶贫的惠民政策,有积极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村民,磨坝村虽然偏远,也一样能建设成“世外桃源”,书写出新的“磨坝传说”。(张弘)



编辑:管理员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