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

员工天地 文苑拾萃

心中的菜单-博奥官方网站

发布日期:2016-06-01 11:29 来源: 作者:李妍利 浏览次数:次


年关将近,说起春节,记忆里埋的最深的便是吃。

对于我而言,成长的很多记忆都浓缩在食物中,那千丝万缕的记忆都离不开我的母亲以及我从小长大的大陕北。儿时春节的吃食远没有现在这般丰盛,然而,在我心中比现在更讲究,更有人情味。小年大扫除后,年味便伴随着形形色色、大大小小的年货逐渐变浓,仿佛家家户户酿制的浑酒,因了春节的气氛,孩子们也都收捡了平日里那“进攻式”的语气,仿佛声音里有了黄米馍馍的香。

20160204095023_11642[1].jpg

老家的风俗是大年三十儿下午吃豆面,记忆中,为了那顿豆面,从和面、擀面到熬制臊子,老爸会在厨房里准备大半天。小时候我觉得擀豆面很累,看着老爸额头上不时沁出的汗珠,总是站在一旁帮他擦汗。后来才发现,豆面的精髓在于调配豆面、水和沙藿(陕北方言)的比例,因为这决定着豆面的口感。在我们家,年夜饭的每道菜都有着传承的原料和步骤。鱼必须是从黄河捕捞上来的鲤鱼,饺子馅必须是黄萝卜和陕北的山羊羯子肉,炸油糕必须要用当年的软糜子浸泡碾成面粉,大火上锅蒸,炸豆腐必须得是用榆林桃花水做的豆腐,炸的过程讲究两面金黄,黄米馍馍里的红枣也必须是老家的狗头枣,凉菜必须要用荞麦做的碗砣和绿豆芽。除此之外,还有蒸馍馍。那时候过年有敬神的习惯,大花馍馍蒸出来后要“点红”,用途不一,有用来放在灶火上的,有用来上坟用的,也有的用来放在门楣上,待到正月二十三的神火中烤制…

如今,烟花一年比一年少,年味也一年比一年淡。无形中年夜饭有时也成了一种期待。直到再也吃不到用沙藿配制的豆面,软糜子炸油糕,黄米馍馍等等的时候,才惊觉这份期待变得日渐沉重,才开始在记忆中的那么多“讲究”中解读找寻,才领悟出这些根植于心的“讲究”是那么用心良苦。可是,如今我才有了这样的顿悟,小时候的我完全是身在福中不知福,挑剔,挑剔,再挑剔。然而,父母的爱却是那么无私、伟大,他们总是想着法子满足着我们挑剔的味蕾,总是愿意将所有的情与爱幻化成我们舌苔上的香甜麻辣。他们仿佛是一个魔术师,即使是很有限,很普通的食材……

因了那么多的“讲究”,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一拿起电话,心中的那份菜单我总是倒背如流,因为在我心中,所有的“讲究”不止是菜单,记忆,更是家风的传承。(李妍利)




编辑:caoyating
网站地图